男性和女性之间最明显的生理差异之一就是平均身高。总体上来说,男性更高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教科书里的一些解释可能会倾向于用达尔文理论来解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性选择和雄性竞争。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写道:“毫无疑问,男性的体型和力量都优于女性。他们有宽厚的肩膀,发达的肌肉,粗犷的身体轮廓,还有更多的勇气和斗志,这些特征是在生存斗争和配偶争夺中产生并强化的。”
按照这个理论,如果男性不需要依靠力量去获得配偶,那男性和女性的体型就应该差不多。演化心理学进一步提出,性别差异主导了我们的行为,男性更具攻击性和竞争性。
美国罗德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霍利·邓斯沃思(Holly Dunsworth)说:“身高差异是一种基本的性别差异,对此展开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是由于之前已经存在比较固定的理论,如果我们想推翻,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违背科学。”
但在《演化人类学》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邓斯沃思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她认为性选择导致人类身高差异过于巧合,应该存在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其实就隐藏在已有的医学和人类学理论中。这个解释无关竞争,而是卵巢和睾丸的内分泌对骨骼发育造成了不同影响。
邓斯沃思说:“有关人类身高差异的研究通常只局限于一种解释,排除了很多其它可能性。”她并非认为性选择对身高毫无影响,而是说这个机制不足以决定这么大的差异,学界一直在探索其他成因。她认为,这不仅是关于演化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是谁”的探索。
答案在骨头里
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差异,经常被作为性选择的典型例子。即这种特征的产生是由于繁殖成效,而非生存的差异驱动的。但邓斯沃思认为,得出这个结论有点武断。她认为:“性选择理论其实缺乏很多相关证据。”
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演化人类学家路易丝·巴雷特(Louise Barrett)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去证明身高差异的原因,而不是看到身高存在性别差异就想当然地觉得就该如此。”巴雷特曾在2016年和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格特·斯特普(Gert Stulp)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类身高差异演化的综述论文。巴雷特说,性选择假说有一种直观的吸引力,即科学家认为,男性比女性高大,男性又喜欢打斗,所以这两件事必须联系在一起。但她补充道:“问题在于,性选择假说的相关研究做得并不充分。”
比如此前这些研究经常拿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进行比较,但忽略了人和黑猩猩共同演化历史的程度。换句话说,即使性选择能够解释不同性别的大猩猩的体型差异,由于从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开始演化到现在,也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黑猩猩的性选择可能出现在独立演化之后。从逻辑上说,并不能直接将同样的理论套用在人的身上。巴雷特表示,即使类似的研究在逐渐减少,但数量依然很多。
巴雷特说:“如果想完善性选择假说,就需要做更多研究。”事实上,性选择理论的因果关系也能被颠倒过来解释,即男性的统治欲和强大的竞争性也可能是体型差异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邓斯沃思对骨骼生物学和骨骼发育的文献展开进一步研究时,她重点关注了骨骼生长与激素之间的联系。并且她从中发现了一个更直接的解释,即女性比男性矮,是因为她们有卵巢。
卵巢之所以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其能够产生远多于睾丸能够产生的雌激素,而雌激素能够帮助骨骼发育。邓斯沃思说:“大量雌激素能够刺激长骨发育。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和女性的生长速度基本相同。而当青春期开始后,女性的卵巢开始大量产生雌激素,雌激素会刺激她们骨骼中的生长板,促进以长骨为主的骨骼生长发育。这就是为什么在青春期早期,女生往往会比男生要高一些。”
然而生长的高峰期并不会一直存在,因为高水平的激素会促进生长板闭合。这就是最终男性和女性具有身高差异的原因,因为女性会在青春期后经历一次雌激素分泌高峰,这既使得骨骼能在短时间快速生长,却又让骨骼很快停止了生长。而男性因为是缓慢分泌雌激素,所以他们会长得更高。
雌激素理论和人类身高变化的历史非常吻合。比如在14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之后,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差值增加了62%。男性身高平均增加9厘米,女性则平均矮了5.5厘米。男性身高的增加更容易解释,因为成人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儿童时期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而疫情大流行结束后,人们可能吃得更好,变得更健康。但同时期女性却变矮了,这是否意味着她们在瘟疫结束后,反而变得不那么健康了呢?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人类学家莎伦·德维特(Sharon DeWitte)并不这么认为。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她表示“黑死病后女性平均身高的下降实际上可能反映了饮食或健康状况的改善,”因为健康状况的改善往往与月经初潮的提前有关。
如果是这样的话,身高差异的显著变化就与竞争无关。邓斯沃思说:“黑死病后的女人不会突然变得喜欢更高的男人,男人也不会突然以新的方式争夺配偶。身高的差异可能只是健康状况转好的副作用,比如恢复健康的女性月经期会开始得更早。”